疫情後門市回流,電商放緩,但實體零售業的電商銷售成長16.9% (註1)。因此單一通路的消長, 不足以反應消費者的真實行為。
全球零售調查顯示,七成以上18-39 歲消費者在疫後有更多的跨通路交易行為 (註2),對年輕族群而言, 同時運用虛實通路不但成熟,而且必要。
當OMO已是零售業的新常態,品牌將從注重通路布局再進化,著重在通路間的資源與數據整合。 有全觀的洞察,才有符合人性的體驗與服務。
未來一年將透過全通路數據整合
做為商業決策的基礎
透過整合全通路數據,品牌能完整辨識顧客行為與商機。而消費者在跨越通路場域,與品牌互動的每個過程,需求都能流暢無礙的被滿足。
此外,提高顧客體驗,要以彈性且可持續擴充的電商系統作為基礎。當品牌持續成長,需求升級,能快速整合串接新通路與行銷科技。
以整合與擴充,維持高效,快速反應市場變化
將顧客關係管理 (CRM)
訂為未來一年的最重要執行計畫
許多零售量販通路不只增加電商銷售管道,也加速完整化自有App,整合線上購物、會員身分、優惠彙整、回饋兌換、支付管理,以App服務價值提升會員的黏著度與流動性,從通路交易延伸至會員經營,作出差異化的品牌區隔。
App以易用性與完整性,深化顧客關係, 會員留存力就是新的品牌力
顧客因為身分和需求改變,對品牌的選擇也會調整。對多品牌集團而言,透過會員整合,資源共享的方式,能將可能的流失,轉換成品牌間的遞移。
同一會員帳號,即可在集團內跨品牌消費。共同累積點數與升等,不只增加品牌之於潛客的能見度,也能透過跨品牌消費,提升客單價。
集團多品牌經營,兼顧識別度和服務一致性,獲客同時留客
Google調查顯示有56%消費者在購物前,會透過多個管道,橫跨線上線下交互搜集資訊(註3)。當消費者行為已是成熟的OMO,品牌不能只停留在個別通路的經營,更需要以全通路融合流暢的思維布局。
此外,面對不同親疏關係的消費者,可以基於當下的購物情境,結合行銷手段與成交方式,從人的需求思考如何設計無斷點的購物旅程。
以人為本,從消費者出發,將是品牌成長的致勝關鍵。
超過5成的零售品牌目前遇到各種系統與數據散落,缺乏全貌的問題(註4)。由於消費者的習慣與需求不同,通路策略應以完整布局,全面整合為目標,以避免跨通路的體驗斷點,造成商機損失:
明確通路策略,最大化商業價值
品牌預計未來一年,以多管齊下的行銷方式, 提高業績成長
行銷多元化,潛在新客更常透過社群影響者認識品牌。 而既有客的購物情境複雜,完成交易可能經歷幾次中斷及通路轉換。
面對不同的購物情境,需要透過最適合的交易收單方式,提高成交機率。
不管是哪種交易方式,最終都將整合回到品牌數據中心,用於提醒、通知、再行銷,及策略制定。
打造個人化購物旅程,創造消費升級與回購動機
品牌發展OMO,關鍵三方有各自的期望與需求,未滿足就成為虛實融合的阻礙。
根據<91APP零售研究>,OMO會員的業績貢獻,相較單一通路會員,逐年以2-3倍持續成長。
當消費者門市都能從中獲益,回流至品牌的不僅是業績與品牌認同,還能根據全通路數據,建立經營洞察、打造成長循環。
OMO的成功,是三方各取所需,達成共同獲益
18-40歲的主力消費族群,相較品牌官方行銷,更信任社會關係中的熟人和社群影響者(KOL,KOC)(註5)。
除了網紅行銷導流,品牌可以不同方式活用社群和人際影響者,讓消費者提高信任,延長或強化關係。
善用跨越虛實的商務工具和經營方式,讓影響者帶著消費者在虛實通路間流動,甚至實現推薦即交易,縮短行銷溝通路徑。
品牌看見店員影響力轉向數位的潛力,
並計畫在未來一年持續加強
門市店員和網紅透過高互動性,提供不同於品牌廣告的建議。隨著OMO的成熟,推薦模式也打破了單一環境或路徑,將影響力跨通路延伸。
擁有niko and … 等日本服飾品牌的愛德利亞集團,讓店員推薦成為OMO推手。
以「人媒體」跨越虛實限制,是OMO的下一波主流趨勢
全年線上業績透過門市店員
推動的比例
過去門市以一對一服務消費者,但因應LINE的高度普及,運用群組經營社區顧客,成為門市經營的方式之一。
品牌順應此趨勢,可將OMO經營制度納入其中,幫助門市店員做到區域一對多的影響,並透過到店取貨讓線上顧客回訪門市。
寶雅以門市地面部隊,帶動通路流動
門市店員涉入OMO的程度,將影響品牌業績成長
零售產業的王道是反應市場需求的速度,但整個營運過程,無一不仰賴大量人力,各環節成本也持續高升。
因此透過數位轉型,打破長期運作的慣性,讓成本與效率兼顧將是關鍵。從虛實通路庫存融合,到導入AI輔助人力產出,人場貨三面向同時提升營運效能,達到貨暢其流,實現個人化行銷,在競爭激烈的市場和缺乏品牌忠誠度的環境下,幫助品牌辨識趨勢和預測需求。
零售品牌表示在疫情後面臨
「庫存管理問題」
擁有虛實通路的品牌計畫「強化電商與
門市的物流協作,以提升營運效率」
零售產業積極發展各種多元通路的此時,線上線下各自擁有多種庫存需求,分配模式使庫存配置碎片化,造成效率不彰,甚至有貨但通路無法銷售。
從庫存分配到貨品自由流動的三個路徑
完整的OMO,讓庫存真正貨暢其流
AI應用將透過持續的開創性,在商務營運和商業策略,為零售產業帶來可預期的改變。
但是AI的關鍵在於是否有大量且乾淨的資料供其學習運算。因此務實打造基礎建設,累積並整合品牌數據資產,才能迎戰AI時代。
以品牌第一方數據迎接智能營運時代
註1:根據<未來流通研究所報告 >,2022年實體零售的電商銷售成長達16.9%,高於純電商銷售的8.74%
註2:< The Shopper Speaks: The younger consumer favors omnichannel shopping >, Digital Commerce 360, 2023
註3:< Google 2022 智慧消費關鍵報告數據 >
註4:< 2023 天下實驗室 零售服務品牌大調查 >
註5:< 2023社群商務如何打中年輕消費族群? >, i-Buzz, 2023